• MoFarah     不知名节日普及(1) 世界海洋日

    • Just for Fun

    • 片段讲解秀

    • from:《未知》



    世界海洋日?也许很多童鞋都不知道这个节日,那我现在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世界海洋日。


    起源:
    2008年12月5日第63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11号决议,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6月8日为“世界海洋日”。早在1992年,加拿大就已经在当年的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发出这一提议,其后每一年都有一些国家在这一天举办与保护海洋环境有关的非官方纪念活动。但直至2009年联合国才正式确立其为官方纪念日。

    2009年是联合国首次正式确定的“世界海洋日”,联合国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借此机会关注人类赖以生存的海洋,体味海洋自身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同时也审视全球性污染和鱼类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被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世界上很多海洋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的海洋日,如欧盟的海洋日为5月20日,日本则将7月份的第三个星期一确定为“海之日”。

    世界海洋:
    世界海洋日(World Oceana Day),每年的6月8日是联合国确定的首个“世界海洋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就此发表致辞时指出,人类活动正在使海洋世界付出可怕的代价,个人和团体都有义务保护海洋环境,认真管理海洋资源。 2009年联合国将首个世界海洋日的主题确定为”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具有其深远意义。



    背景、事实与数据:
    联合国环境开发署和海洋保护协会也于当天共同发布了一份有关海洋环境现状的报告。报告说,尽管近年来国际社会和一些国家在制止海洋污染方面付出了不少努力,但这一问题依然非常严重。人类向海洋排放的污染物正在继续威胁着人们自身的安全与健康,威胁到野生动物的繁衍生息,对海洋设施造成破坏,并且也令全球各地的沿海地区自然风貌受到侵蚀。

    这份报告说,一次性薄膜塑料袋造成的影响尤其严重,应当在世界范围内被禁止或逐渐淘汰。为此,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署长阿希姆·施泰纳专门向全球各国发出禁止使用一次性薄膜塑料袋的呼吁。报告指出,塑料制品、特别是塑料袋和聚酯瓶是最为常见的海洋垃圾,这些塑料垃圾慢慢地变成越来越小的碎片,被海洋生物所吞食,其有毒成份在有机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不仅威胁到这些生物本身,也有可能随之进入食物链,造成更广泛的危害。

    报告还指出,海洋垃圾的泛滥反映出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大痼疾,那就是对于自然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不善。减少垃圾数量、改善垃圾管理和回收等措施,配合以经济刺激和惩处措施,将有助于大幅减少海洋垃圾的数量。因此,不论政府或个人都应对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资源管理予以更多重视。

    此外,休闲旅游业对海洋和沿海地区的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在地中海一些旅游区,全年75%的垃圾是在夏季旅游旺季时产生的。在约旦,休闲旅游业带来的垃圾占海洋垃圾总量的67%,另有30%来自港口运输业。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的近四分之三,占地球全部水资源的97%,若以体积衡量,海洋占据了生物在地球上所能发展空间的99%。

    超过30亿人的生计依赖于海洋和沿海的多种生物,包括发展中国家的许多人口,对他们来说,捕鱼是其主要的生活和商业活动。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和沿海资源及产业的市场价值估计每年达3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5%左右,估计63%的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由海洋和沿海生态系统提供。

    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近20万种,预计实际的数量则可能要成百上千万。

    海洋吸收约30%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缓冲着全球暖化的影响。

    海洋蕴藏着世界上最大的蛋白质资源,超过26亿人口,主要靠海洋为他们提供蛋白质。

    海洋渔业直接或间接雇用2亿多人。

    渔业补贴是由于许多鱼类物种的迅速耗竭而做出的预防努力,旨在保存和恢复全球渔业及相关职业,导致海洋渔业生产每年比预期损失500亿美元。

    全球多达40%的海洋被认为受到了人类活动的“严重影响”,包括污染、渔业耗竭、沿海栖息地的丧失。

    意义:
    “世界海洋日”的确立,为国际社会应对海洋挑战搭建了平台,也为在中国进一步宣传海洋的重要性、提高公众海洋意识提供了新的机会。

    历年主题:
    2009年主题是“我们的海洋,我们的责任”。

    2010年主题是“我们的海洋:机遇与挑战”。

    2011年主题是“Our Oceans:greening our future”。

    2012年主题是“海洋与可持续发展”。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小环保方法:
    1、减少废油冲入下水道,将剩油用纸吸去后再洗

    2、将烹调和吃剩饭菜作垃圾分类处理

    3、不将洗衣机排水接阳台排水系统

    4、生活杂排水采用沉淀槽适当处理

    5、厨房、洗衣机设置垃圾袋

    6、增强节水观念

    7、不用含磷洗衣粉

    8、不随手把垃圾丢弃到海里或海边

    9、不随手把过期药物等化学用品冲入下水道

    10、减少洗漱、使用清洁剂等产生的生活污水


    纪念
    帝国大厦点亮蓝灯光纪念首个“世界海洋日”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面积的近71%,人们对广阔的海洋和海洋对人类的作用的了解远不如对地球的了解。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也是生命的源泉。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海洋。

    《联合国海洋公约法》生效后,海洋成了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各国都在积极争取和维护自己的海洋权益,为有效地管理、开发和利用海洋制定新的对策和战略,不少国家将开发利用海洋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重要国策。

    根据葡萄牙1993年的倡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简称海委会)第17届大会通过一项关于号召各国共同举办国际海洋年的决议。联合国认识到海洋、海洋环境、海洋资源和海洋持续发展的重要性,1994年12月,在其第49届大会上通过了这项有102个成员国发起的决议,宣布1998年为“国际海洋年”。在这项决议中,联合国要求世界各国做出特别努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庆祝和宣传活动想政府和公众宣传海洋,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强调海洋在造就和维持地球生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强调保护海洋资源与环境的重要性,保持海洋的持续发展和海洋可再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加强海洋国际合作。

    在1997年7月召开的第19届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通过了将“海洋----人类的共同遗产”作为“国际海洋年”的主题的建议,要求各国以各种形式积极参与“国际海洋年”的活动。“'98国际海洋年”以及已被确定的世界海洋日(7月18日),将成为世界各国加快进军海洋步伐的一次全方位行动。



    中国海域自然保护区
    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 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 性特性。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是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生态环 境全面恶化的最有效途径之一。海洋和海岸保护区通过控制干扰和物理 破坏活动,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的生产力,保护重要的生态过程。海洋保 护区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遗传资源。为了海洋物种和生态系能够持续利用, 必须既保护生态过程,又保护遗传资源。

    国务委员宋健1988年6月28日给国家海洋局严宏漠局长的信中指出, “建议海洋局的同志研究一下中国18000km 海岸线上有否必要建立几个保护区”,“海洋必须开发。但是,如果一点原始资源都不保护,结 果可能全部破坏,后代就什么大自然也看不到了。”

    1988年7月,中国确立了综合管理与分类型管理相结合的新的自然保 护区管理体制。规定“林业部、农业部、地矿部、水利部、国家海洋局 负责管理各有关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1月份,国务院又确定了国家海 洋局选划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的职责。1989年初,沿海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在国家海洋局统一组织下,进行调研、选点和建区论 证工作,选划了昌黎黄金海岸、山口红树林生态、大洲岛海洋生态、三 亚珊瑚礁、南麂列岛等五处海洋自然保护区,1990年 9月国务院批准为 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1991年10月国务院又批准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 福建晋江深沪湾古森林两个海洋自然保护区。在这期间,一批地方级海 洋自然保护区相继由地方海洋管理部门完成选划并经国家海洋局和地方 政府批准建立。



    我国的海洋资源态势
    海洋是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源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海洋大国,开发海洋已经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海洋资源的进一步发现、开发和利用,对于我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海洋资源的基本特点是:

    1、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

    我国大陆位于西北太平洋沿岸,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海洋渔场面积200多万平方千米,大陆架面积130多万平方千米,拥有丰富的滩涂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港湾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洋能源等海洋自然资源。我国的内水和领海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因划界工作尚未完成,确切面积还难于确定,估计为200万平方千米左右。这些管辖海域是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繁衍的重要基础。我国还可以方便的进入世界大洋,开发利用公海和国际海底区域的海洋资源。

    2、拥有具战略价值的优势海洋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大陆岸线长18000多千米,加上岛屿岸线14000千米,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四,大陆架面积130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五,200海里水域面积200~30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十,这些都是世界性优势资源。

    我国沿海深水岸线400多千米,宜建中级以上泊位的港址160多处,其中深水港址62处。我国海域2万多种海洋生物,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滩涂面积217.1万公顷,30米等深线以内海域面积有20亿亩,充分利用其生物生产力,相当于10亿亩农田。滨海景点1500多处,适合发展海洋旅游娱乐的海滩、水域众多。这些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资源。

    油气资源和海水资源是海洋行业性战略资源。我国近海含油气盆地石油资源量约24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4万亿立方米。东海和南海还有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海洋能源理论蕴藏量6.3亿千瓦。在国际海底区域拥有多金属结核资源 5 亿多吨。预计到21世纪中叶,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在油气行业中将占据更重要的地位。海水资源是一种无限资源,海盐资源也是一种永续开发的资源,本世纪中叶前后,海水将成为举足轻重的水资源来源之一。

    3、开发海洋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

    我国有悠久的海洋开发历史和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多产业组成的海洋经济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全国海洋产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6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4133.5亿元,20多年间翻了6番多,是上个世纪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3倍多,

    海洋开发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从事海洋开发的劳动力400多万人,兼业人员超过1000万;造船完工量达224.51万综合吨;海洋运输船舶10378艘,3076.21万 净载重吨;机动生产渔船279729艘,其中远洋渔船1719艘;海洋科技水平越来越高, 海洋高技术产业迅速发展。
    4、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中尚存在较多的问题

    (1)海洋资源平均值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管辖海域面积、海陆面积比值、海岸线系数,这三个指标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海洋资源总量、发展海洋经济和进入海洋的方便程度等方面。它们是衡量海洋资源优势的重要指标。我国人均占有海域面积位居世界第122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域面积与陆地国土面积的比值为0.31:1,排在第108位;我国虽拥有长18000多千米的大陆岸线和14000多千米岛屿岸线,但海岸线与陆地面积之比的系数仅为0.0018,排在第94位。

    (2)重要海洋资源优势不足。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及国内外学者研究,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捕量,在没有开发大洋中层鱼类资源的情况下,每年约为2~3亿吨,中国在近海和外海的可捕量,每年约350万吨,海洋渔业可捕量仅占世界海洋渔业总可捕量的1.16~1.75%;中国海区的生物生产力也不是世界上最好的,近海鱼类生产力平均为3.18t/km2·年,而南太平洋沿海为18.2t/km2·年,西非近海为8.3t/km2·年;世界海洋中的生物共约20万种,中国海20278种;世界海洋中年产量在10~100万吨之间的品种有60~62种,中国近海历史上年产量超过1万吨的有40种左右,没有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大宗品种。

    在世界海洋油气资源丰富的沉积盆地中,中国近海不占优势。世界上海洋油气资源储量主要集中在波斯湾、北海、几内亚湾、马拉开波湖、墨西哥湾、加利福尼亚西海岸等几个地区,这些地区的油气总储量占世界海上探明储量的80%。在未探明的油气区中,主要集中在北极地区,南极、非洲、南美洲和澳大利亚周围海域,中国近海的找油前景不如上述地区。据预测,中国近海的石油可采储量仅占世界储量的3~12%。

    (3)开发不足和过度开发并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高,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既有开发不足和巨大潜力,又有过度利用和资源衰退问题。统计数据表明,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不足1/3,且开发深度不够。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直接利用规模较小。滨海砂矿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沿海地区一些深水港址未开发,外海渔业资源利用不足,海滨砂矿利用率不高,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更低。大洋矿产尚未开发。但在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大多处于过度开发状态。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部分水域一些种类几乎绝迹。

    (4)与海洋资源相关的海洋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近几年来,我国沿海地区海洋开发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与日俱增。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海洋自然和生态破坏情况在各海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目前的海洋污染排放和海洋的纳污能力、自净能力已经超出平衡临界值。1999年,沿海地区工业废水直接入海量为81416万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4.13%;每年通过不同途径进入近海海域的各类污染物质约1500万吨。因此,沿岸海域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突发性污损事件频发。养殖水域水质退化,近海渔业资源衰退,部分海洋珍稀物种濒临灭绝;近海劣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面积超过20万平方千米;不合理的围海、砍伐、挖礁、挖砂,致使80%的珊瑚礁遭到破坏,80%的红树林被砍伐,70%的沙质海岸受到侵蚀。同时部分海岸、海滩侵蚀后退,海水渗透倒灌,环境灾害不断,甚至危及人民生活和生产。

    (5)海洋权益和海洋资源争端尖锐复杂。海洋权益是国家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权益争端的实质就是海洋资源争夺,是经济利益的争夺。目前我国面临的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争端尖锐复杂。在黄海区,存在着我国与朝鲜和韩国的渔业利益争端,中国的传统捕鱼权受到威胁;东海是中、日、韩三国渔民共同作业的渔场,渔业矛盾很多,要依靠渔业协定来协调渔业利益关系。除此之外,东海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存在着争议,主要有日韩84000多平方千米共同开发区内的油气资源争议、东海中部油气资源争议、钓北坳陷油气资源富集区争议等,如果钓鱼岛归日本,我国将损失海域面积6~7万平方千米,油气资源16~18万吨。南海的渔业利益和油气资源利益争端更加尖锐。南海的断续国界线内海域是我国渔民的传统捕鱼区,其中一部分区域处在周边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内,从而出现渔业利益冲突。南海南部我国断续国界线以内的油气资源争议区约27万平方千米,涉及资源量约78亿吨(主要在万安、曾母、文莱—沙巴盆地)。周边国家在我国断续国界线附近每年开采的石油达5000多吨。

    在认真理解海洋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对海洋资源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战略选择。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国际海底”是1973年至1982年的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期间提出的一个新的法律概念。《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将国际海底称作“区域”,是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底和洋底及其底土。

    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指出任何国家不应对“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任何国家或法人也不应将“区域”或其资源的任何部分据为己有。对“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从而建立起一项新的海洋法律制度。

    谈到这项新的海洋法律制度,不能不提到阿维德.帕多。这位马尔他驻联合国大使在1967年8月17日首先提出,建议宣布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资源,是“人类共同的继承财产”。这项重要的提案直接触发了国际社会关于国际海底及其资源法律地位的辩论。在1968年第23届联大会议上,人们就国际海底问题进行讨论,由于分歧较大,未能达成协议。1969年在第24届联大上,通过的关于国际海底的四项决议中,有一项由拉美、亚洲和非洲等12个发展中国家提出第2574D号决议,要求在国际海底制度建立之前,国家和个人均不得对国际海底资源进行开发,对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的任何权利主张,不予承认。

    这一决议挫败了少数海洋大国鼓吹自由开发国际海底的主张。1970 年第25届联大在海底委员会讨论基础上,通过了“各国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原则宣言”,表明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原则,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接受,并获得赞同。1973年,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始了,经过9年的争论,终于在其1982年4月,通过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法律形式确定了国际海底法律制度。



    4'



    祝愿大家保护好海洋世界吧!

    1970-01-01   9赞       0踩       1924浏览 评论(2)
MoFarah
男 中级配角lv30

11659/13020

粉丝 334关注 50